河北传媒学院--- 让梦想遨游于无际长空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浏览:

   

    河北传媒学院是河北省第一所传媒类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学校始建于2000年,于2007年正式升为本科院校,成为河北省第一所传媒类全日制民办本科院校。2009年,学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资格,2013年,学校又成功实现与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生。目前,河北传媒学院有33个本科专业和部分专科专业,涵盖艺、文、工、管等学科,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为15000余人。

    15年来,河北传媒学院始终把服务地方经济放在首位,坚持“把学生推到舞台上,把舞台搭在社会上”的办学思路,通过多种方式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断地创新改革,积极的响应国家教育政策,与时俱进,形成了河北传媒学院独具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专业特色 培养复合人才

    从2000年到2007年,短短七年就从一个职业院校成为了一个本科院校,又在四年后获得了研究生培养资格。除了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外,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改革,坚持不断的推陈出新,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是学校能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河北传媒学院是一所以传媒艺术为主,兼容文、工、管等学科的综合性院校,艺术专业是特色,也是主打。但是河北传媒学院的艺术专业与“传媒”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培养的目标定为“传媒+艺术”的综合性或复合性的人才。在实际的社会中,学科和专业是不断的变化的,是个动态的过程,而要使得学科专业不断地适应国家或经济社会产业的发展,就必须要根据现实情况不断进行调整,适时对一些陈旧、落后的学科专业进行裁汰,增加新的、就业前景良好的学科专业。

    建设文创产业园区 搭建走向社会平台

    李锦云校长曾说“大学就是把一些胸怀理想的青年人集中起来,给他们提供一种氛围,搭建一个平台,创造一些条件,然后让他们尽情地放飞自己的梦想,展示自己的才华,释放自己的能量。我们这些作教育的,就是引导这些年轻人,开发并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012年河北传媒学院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经成为了一个集大师创意园、创意文化生产中心、文化创业孵化园、校企文化创意合作基地于一体的大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创业园区,呈现出集聚项层的智慧、融入大师的头脑、把握行业的前沿等特点。

    创业文化孵化园也是培养创业人才、孵化创意企业的重要场所,目前已经有30余家企业或工作室入住,为学生搭建了在校园就走向社会、在校园就走向市场竞争的广阔平台。

    校企合作是河北传媒学院为学生搭建平台的一个重要手段,校企合作基地是沟通校企需要、架设合作桥梁的重要纽带。学校为企业提供在校的办公场所和生产基地,与企业建立联系,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和订单式产品销售,完成公司规定的项目或任务。通过校企合作基地,河北传媒学院已经先后为企业完成了700多个项目,有16家企业长期驻扎在学院的校企合作基地,解决了学生就业300人次,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建、共同发展。

    积极进行高教改革 实现本科院校转型

    李锦云校长在做河北传媒学院申报本科院校转型试点汇报时提到,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高校中推行转型试点,既是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势所趋。当前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在10多年的本科办学实践中,河北传媒学院始终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借鉴CDIO经验,把工程教学中的“做中学”理念引入传媒艺术类教学,重建教学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突破陈旧的“三中心”传统模式,改变人力资源和办学条件方面的硬约束,初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弹性培养方案,将其作为实施人才培养的“根本大法”。以往人才培养方案是刚性过强的指令性方案,不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此河北传媒学院将培养方案调整为指导性方案,一为最新专业理论及时进入教学留下必要空间,二是为引进项目的灵活性留下足够空间,三是为学生的个性选择和方向调整留下适当空间。

    为了适应教学模式的调整,河北传媒学院近几年引进了200多名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专家担任教师,同时通过技能培训、顶岗锻炼等提高现有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使教师结构和教师的能力结构得到了改善。

    重组专业群落。为了改造传统教学模式,河北传媒学院特意把33个分散的本科专业按照行业需要,重组为“两主三融合”群落,形成了以影视艺术和传播学为主的两个主专业群,以及由IT技术类专业、管理类专业、多种语言专业与艺术、传播类专业融合发展的三个专业群,使专业建设更加贴近文化传媒产业的需求。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扩大规模,拓展功能,实现系统化再造。建立了包括校内实验实训室--大师工作室--校外实习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内的完整的实践教学基地体系。共建成了161个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室,26个著名专家担纲的专业工作室,72个校外实习基地。

     项目引进是实现新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学校多方与企业合作,签订协议,构建了从低年级、高年级到毕业阶段整个过程的实践项目体系。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学校将相关企业的实训项目引入到教学过程当中,在教师和业界专家的指导下,将基础训练与制作有机融为一体。创作-比赛项目,则满足了高年级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在完成第一类项目的基础上,学校按照专业计划的要求,组织学生承担创作项目并参与比赛。第三个层次为毕业设计项目,适用于毕业生的毕业创作。根据行业企业实际需求选择项目,让学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自己制作,既完成了毕业设计,学到了职业技能,又实质性地为区域经济社会提供了服务,受到了学生欢迎和社会的认可。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专业、专业的标准、专业的培养过程与行业对接、与市场对接、与社会需求对接。近年来,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河北传媒学院着重做了三个方面的探索:

    按照业界标准设计课程内容,依据实际需要构建课程体系。学校认真分析和梳理了所有专业岗位能力需求情况,并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对专业课程逐个进行重新设计,使整个课程体系既符合专业特点,又能适应行业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建立与行业企业标准相一致的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提高了授课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的贴合度。

    以项目带课程,以应用促教学。为此学校采取了自研和聘请相结合的办法,使所有具备实践教学条件的专业都能开发出一定数量和规模的项目式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高度“仿真化”,把学习内容与业界实践内容完全对应。在实训类课程中采用双师双职的指导模式,教师和业界导师均在对方单位兼职,承担具体业务工作。使得传媒业的职业标准能够与课程内容自然对接,融为一体。

    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全对接,环环相扣,步步相接。学校始终坚持把教学过程同行业中的生产过程相对接,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会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都是以实战的姿态和方式经历着教学的各个环节。

    “不离校企合作,不离项目参与,不离学校和业界双导师的指导,不离舞台”是河北传媒学院多年来的坚守,也是河北传媒学院取得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主要依据,更是河北传媒学院社会声誉不断提高的根本原因。

    做好顶层设计  确保转型成功

    为确保成功转型,河北传媒学院认真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将五年转型期按准备、启动、调整、全面发展四个大的阶段实施,每一步每个环节都做了周密细致的安排。李锦云校长在报告中说道,我们很清楚,学校要实现转型发展,就需要大幅增加资金投入,为此精英集团决定拿出1.8亿元专项资金,为转型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她还表示,灵活的用人机制是学校转型的保障,能够将业界学界优秀人才引入进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确保转型目标的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