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 沧州
沧州市是一座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古城,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其中著名的沧州铁狮子是河北省四大古迹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铁狮子象征着沧州的古老文明,因此沧州又称“狮城”,现在铁狮子已成为沧州的市徽。
我国北方的著名文物有句俗话“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据三三年修订的《沧县志》记载:铁狮,在旧州城内开元寺前。高一丈七尺,长一丈六尺。背负巨盆,头顶及项上各有“狮子王”3字,右项及牙边皆有“大周广顺三年铸”7字,左肋有“山东李云造”5字。腹内、牙内外字迹甚多,然湮灭不全。后有识者谓是《金刚经》文。头内有"窦田、郭宝玉"字,曾见拓本,意系冶者姓名,字体为古隶。相传周世宗北征契丹,罚罪人铸此,以镇州城。
沧州铁狮子又名镇海吼,铸于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采用“泥范明浇法”铸成,铁狮子通宽5.35米,身长6.30米,身高6.6米,体宽3.0米,重约40吨,素有“狮子王”的美誉,它的铸造比美国和法国的炼铁术早七八百年,所以铁狮子在世界冶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打开世界冶金史就有沧州铁狮子,由于沧州铁狮子具有较高的科研、历史和珍贵艺术价值,是研究我国古代铸造技术、雕塑艺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佛都史十分重要的具象资料。一千多年来,它饱经沧桑,在古沧州,它曾被当成神物供奉,享尽了香火;在烽火连天、哀鸿遍野的战乱年代,又经受了刀戈的砍杀,在狮体内外斑痕累累。
沧州市区最早始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清初升直隶州,后改属天津府。民国二年(1913年),沧州改为沧县。1947年设沧市。1949年改镇,后多次变更。1983年11月15日升格为省辖市,1988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3年6月19日撤沧州地区,地市合并。
旧州是古沧州所在地,春秋战国时期属燕、赵、齐三国交界,秦统一中国后属巨鹿郡。旧州的建城至少可以上溯到西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西汉时设渤海郡,领26县,郡治浮阳,即现在的旧州;隋开皇18年(公元618年)改浮阳为清池,治所仍在旧州;至明永乐“靖难之役”(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对沧州乃至河北造成一次历史断代,当时沧州守军都督徐凯被生擒,三千降卒被活埋,六万多沧州军民被杀死,历史上的沧州城被彻底摧毁了。之后,州治迁至长芦(现在的沧州市区)。前后历经1500多年,因此说,旧州是沧州的母体。
沧州旧城址坐落在沧州市东20公里沧县旧州镇。沧州旧城西、南两面遗存较多,南门缺口明显,西门翁城,依稀可辨。墙基宽40米,残高3-7米,周长7787米,城内面积约为430万平方米。旧城墙现已残缺不全,唯西、南两侧还有断墙五段。目前城内尚有后周铁狮及宋代铁钱堆各一处。铁钱堆是当年钱库遗址,钱皆呈半熔化状态凝作一团,铁狮子是遗留至今的我国早期最大的铸铁艺术珍品,对研究我国冶铁史、雕塑史、佛教史均有重要价值。城内文化层丰厚,文物众多,现存文物有国宝铁狮子、铁钱库、石雷石馆、毛公甘泉等。位置集中,这在京津地区较为罕见,是沧县旅游资源和产品中的龙头。2013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关旧城遗址保存良好,其年代久远,形状奇特,是华北平原所特有的,也是华北平原现有的最大的古城遗址之一。因其城似卧牛,城中有铁狮,故又有“卧牛城”、“狮子城”之俗称。
沧州武术“兴于明朝,盛于清代”,素有"武术之乡"的誉称。沧州武术之盛行有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诸因素。沧州地滨渤海,北距京津,古为燕齐之地,又是辽、金、宋时代军事必争之地,再加封建官俯盘剥,豪绅压榨,人们纷纷习武自强练习武自卫,武风甚广;历史上这里又曾是发落犯人的地方,不少军犯刺配于此,也留传下一些武艺;再加上沧州人民尊师重义,为武林所称颂,一些失意的拳师和被官俯追缉的侠客,也多来此隐身,落户传艺。据历史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武健泱泱乎表海雄风",可谓英雄众多,精英荟萃,历史悠久。明清武科,对沧州武术发展亦有促进,此时武举人、进士达1800余人。1918年(民国七年),直隶督军曹锟为扩充其势力,在沧招募武士数十名到其武术营任教或当兵。沧州武术拳种流派众多,特色鲜明,源起或流传于沧州的有八极、劈挂、六合、燕青(迷踪)、明堂、太祖、功力、螳螂、等52种,占中国拳种的40%。沧州武术既有大开大合的勇猛气势,又有推拨擒拿的绝技巧招,讲究实战,具有钢猛剽悍、力度丰满、长短兼备、朴中寓鲜的风格特点。沧州武术,遍及华夏,远涉亚、欧、美、非一些国家和地区。
1949年,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视中华武术为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纳入民族体育项目。自1953年11月,天津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以后,王子平、佟忠义、王金声等被选入赴京表演团,在中南海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贺龙等国家领导人表演。1960年,王子平及其女儿王菊蓉随周恩来总理率领之国家代表团访问缅甸。同时,沧州武术运动员在沧州各级武术比赛及省和全国武术比赛中多人多次获奖。1989年举办了第一届“沧州武术节”,现已举办9届。1992年12月被国家体委正式命名为首批全国“武术之乡”。沧州武术精英荟萃,曾有52位沧州拳师在原南京中央国术馆任教。丁发祥、霍元甲、王子平、佟仲义等大批名人志士,为御外辱、扬国威、光大中华武术做出过突出贡献。沧州目前有武术馆、校、社、站640余个,习武人口140多万人。
沧州处华北平原、齐鲁平原、渤海湾交汇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冲突带,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海洋文化及漕运文化相互作用、形成了有别于内陆农耕文化为特征的燕赵文化的沧州地域文化。沧州主流文化是燕赵文化,但由于地域、环境历史等诸方面影响,沧州文化积淀又有区别于燕赵文化的显著特色。即以刚柔相济的燕赵风骨为主,又夹杂了齐鲁文化勤奋进取、和平儒雅、津门文化兼收并蓄、礼让诚信、外来文化(尤其是伊斯兰文化)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有益影响,又由于战乱频仍,人口流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及多种文化板块的相互影响,形成了沧州多元的文化积淀,显出丰富斑斓的色彩。宋文献载沧州“人性质厚少文,多经术,大率义勇尚气,号为强技,土平而近边,习于战斗”由于沧州地处战事之地,人民多结社自保,加之经济衰退,灾伤不断,武术又成为人们谋生的手段,民国《沧县志》载“吾沧技击之风,宿著于大河之北,而白山黑水之间,尤为沧州镖客摩肩之地。”武术呈现出职业化特点,长期的历史发展,造就了一批武林精英。语燕赵侠士之风不同。由于地处天子脚下,加之儒学忠君社稷正统思想长期浸洇,使得勇武任侠之风,摆脱了燕赵早期侠士那种基于人身依附、单纯为主尽忠、为知己者用的工具似的仗义,由不自觉地维护公平正义转为自觉行为。在继承了燕赵风骨中慷慨悲歌的同时。不像燕赵表现的刚烈激变,而是更多的融入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的忠义之气。与燕赵相比,沧州土地多流沙盐碱、战乱频仍,生存条件更加恶劣,畏难则难以自立,因此重厚少文,又同为生存挣扎,相互礼让、纯朴忠厚和不事奢华之风比别处更甚,为了解决个体力量单薄,难以抵抗天灾人祸的困厄,团结互助,讲究乡谊,邻里注重和睦相处,宗族注重骨肉相连,所谓“地碱水咸,人苦心甜”,这种俗简风纯,淫习不生,朴实坚强的风俗,沿袭至今。
“坚韧质朴﹑重信尚义﹑宽厚包容﹑求实创新”是沧州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坚韧质朴坚韧质朴就是坚韧淳朴﹑自立自强﹑拼搏奋进﹑埋头苦干的顽强意志。在经济建设中,看准的路,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坚忍不拔地走下去,要自强不息,埋头发展,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要在质朴中发扬简朴的作风,针对沧州还不富裕的现实,厉行节约,勤俭持家,反对奢侈浪费,把艰苦奋斗的精神贯彻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坚韧质朴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民族智慧,是一种民族文化,展示着沧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体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劳动生活观,传承了沧州深厚的历史风貌和灿烂的文明,构成了沧州独具风味的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