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城 保定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西倚雄伟的太行山,东临著名水乡白洋淀,南距河北省会石家庄市131公里,东北距北京市152公里,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养育着1000多万华夏儿女,所辖25个县、市、区。与京津呈三足鼎立之势,素有首都南大门之称。
保定是一座有23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元明以来,历为京南重镇,畿辅要地。保定是1986年国务院命名的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据史料记载,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简子在今满城县境内筑北平城,以拒燕国;战国时期(公园前295年)燕昭王在今旧城东、府河北岸筑广养城;西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建柏陵城;北魏太和元年(447年),在今旧城东北方筑清苑城,置清苑县;北宋建国后,因宋太祖祖陵在清苑县境内,建隆元年(960年)改清苑县为保塞军,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升为保州,金宣宗贞佑元年(1213年)置顺天军;蒙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大将张柔由满城移驻顺天军,重建城池,设顺天路;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为保定路,因保定为元大都门户,寓保卫首都安定天下之意;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直隶保定府;清康熙八年(1669年)成为直隶省省会,是直隶省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民国二年(1913年)省会迁津;1916年后,为直隶督军川粤汀赣经略使、直鲁豫巡阅使、保定行营和范阳道观察使、保定道尹公署驻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省会由津返保;1937年9月,保定沦为日军统治区;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中旬,国民党第十一战区长官司令部迁保;1946年6月14日,国民党河北省政府由北平迁保,改十一战区长官司令部为保定绥靖公署;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建立保定市,为冀中行署治所;1949年8月为河北省省会;1958年省会迁天津市;1966年省会迁回保定;1968年省会迁往石家庄市;1983年11月15日保定市改为省辖,满城县、清苑县先后划归保定市。
保定古城,名胜古迹颇多,分布市区内外。市中心有古莲花池,兼有南北园林艺术风格。大慈阁是市内最高的古代建筑物。金代建筑钟楼至今保存完好。直隶总督署为全国保存完好的一座总督署。另外,还有清代慈禧的行宫等。古莲花池,是保定八景之一,称“涟漪夏艳”。古莲花池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古莲池不仅以“林泉幽邃,云物苍然”闻名,更因与莲池书院同处一址而声名远播。有"城市蓬莱"、"小西湖"的美誉。
大慈阁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北侧,是全市最高大的古代建筑。据载,大慈阁建于宋元时期(公元1227年),为元代蔡国公张柔所建。大慈阁是一组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体,坐北向南。大慈阁重檐三层,歇山布瓦顶,底岐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登上三层阁楼,可以鸟瞰保定全市景致。大慈阁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大慈阁和关帝庙。前人赞美大慈阁的诗有:“辽海依依见,尧山隐隐横”、“燕市珠楼树梢看,祗园金阁碧云端”、等名句。1956年9月,大慈阁被列为河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7月,大慈阁被重新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大慈阁作为古代建筑,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直隶总督署,又称直隶总督部院,是中国一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原建筑始建于元,明初为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改做大宁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参将署。1730年(清雍正八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建立总督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共59人66任,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方观承等直到1909年清朝末代皇帝逊位才废止。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驻此。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定市历来有文化古城之誉。金代名医刘守真在此行医,著有《刘河间集》。明代建二程(程颐、程颢)书院、金台书院、上谷书院和三贤书院及县学、大宁都司学等。清代雍正年间,直隶总督奉诏建莲池书院,这里曾为北方最高学府。
莲池书院院长多为学识渊博之士,如章学诚、祁韵士、张裕钊、吴汝纶等,开设西文(英语)、东文(日语)学堂,招收外籍留学生,聘请外籍教师等。使学院“声播四方”,吸引着“四方贤隽担簦负笈受业门下者,趾踵相接”,培养出一批经世致用的人才。1952年11月22日,毛泽东主席曾莅临莲池故地重游,他说:“莲池之所以有名,关键是莲池书院有名,莲池书院在清末可称为全国书院之冠”。
莲池书院当时藏书颇多,万卷楼中最多时曾达到3万余卷,众多藏书对在此修业的学生颇有帮助。此外,还有《莲池书院法帖》刻石38方,这是一部珍贵的书院“石籍”,其书法格调高逸,技艺超绝,至今保存完好。
清末,洋务运动兴起,保定曾建成立了直隶高等学堂,系由光绪二十四年创办的畿辅大学堂改建而来,学堂的监督(相当于今天的校长)是末代状元刘春霖。该学堂是天津北洋大学的预备学校,学生毕业后,不经考试即可升入北洋大学正科。清朝晚期,在废科举,兴新学的大潮中,保定走在了全国的最前列,在维新变法的新思想激荡下,大中小新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挺出崛起。全国各地学子云集,保定被誉为学生城。其中,畿辅大学堂是率先在全国出现的最早的地方大学,经过庚子赔款之后,学校改建为直隶高等学堂(学校在今灵雨寺一带)。学校延请名流,翘楚京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后,保定还开办了北洋陆军行营将弁学堂、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还建有参谋、测绘、军需、马医、陆军师范、军械等军事学堂。另外,还建有高等师范、警务、农务、医学、法律、法政等学堂。民国年间,农、医、法、师范合并为河北大学。著名的中等学校有崇实中学、肓德中学、保定师范、六中、高等职业中学、同仁中学等。育德中学曾为北方辛亥革命和我党的革命斗争做出过重要贡献。清末民初,保定被誉为我国北方著名的“学生城”。
大善至美,美在发展。今天的保定既继承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财富,又在新时代中迸发出新的激情与活力。其中,“崇信、重义、尚和、争先。”就是保定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
诚者,天之道也。保定人把崇信推向了极致,留下了很多精彩的历史故事。在市场经济全球一体化现代化浪潮中,诚实守信则显得更为重要。它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一座城市的品牌,是一个人最大的竞争力,也是保定人文精神的生命。义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观,泛指正义,要求人的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义者宜也”。孟子说可“舍生取义”。保定形象的重义,是尊崇正义,是张扬正气,是易水河畔的悲壮,是狼牙山巅的壮烈,是冉庄地道的钟声,是野火春风的不屈。义是境界,决定工作能力之大小;义是忘我,决定工作效率之高低。义是保定人人格木桶构成中最关键的那条木板。多少年来,正义潜移默化地导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保定人奋力前行。崇尚和谐、重视团结、注重合作、互促互补是保定人历史形成的智慧特征。保定人讲政治,自觉为首都分忧。在改革开放初期,保定人觉醒早,行动快,大胆闯,推动了乡镇企业、特色产业的异军突起,在全国创造了辉煌的保定形象。置身于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时代背景,站位在京津保都市圈一体化的空间方位,保定将会与时俱进,积极地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自觉剔除自身存在的不合时宜的腐朽细胞,从而生成新的文化结晶,为河北绿色崛起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