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革命圣地----阜平
阜平县,历史悠久,据《河北现名考源》记载,“阜”为“盛”,县名寓“兴盛平安”之意。早在夏商时代境内就有人类居住,金明昌四年(公元1193年)始置阜平县,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阜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一块孕育革命的红色土地。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就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此传播革命火种,建立了中共阜平县小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挺进阜平,在这里建立了中国北方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阜平县政府。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被誉为“模范根据地的模范县”。这一时期的阜平为中共中央北方局、晋察冀边区和军区司令部所在地。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阜平工作和战斗过,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毛泽东与城南庄决策
1948年3月21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从陕北出发,于4月中旬来到河北省阜平县境内,准备与在中央工委的刘少奇、朱德会合后,共同领导全党工作,这标志着解放战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到达阜平县城南庄之后,周恩来、任弼时带领中央机关立即去西柏坡与中央工委会合,毛泽东留在城南庄晋察冀军区机关大院暂住,主要考虑外事工作和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等事宜。
4月18日,毛泽东看到粟裕和刘邓同一天发来的电报之后,对中原战局再次进行了全面思考,也注意到这个期间我军在中原战场上的作战,都取得了较好的歼敌效果。我军于3月上旬发起的洛阳战役,歼敌近2万人。当敌人两路援军靠近和回援洛阳时,我军主动撤出洛阳城,在敌人分散之后,陈谢集团于4月5日再克洛阳,又歼灭守敌4600余人。这些成功的作战行动表明,我军在中原战场上打大歼灭战的条件已经日渐成熟。所以,毛泽东要求陈毅、粟裕尽快来中央当面汇报他们的意见,以便中央对行动方针作出最后决策。毛泽东于4月21日致电陈毅、粟裕,明确指示:“为商量行动问题,请陈毅、粟裕两同志于卯有至卯世数日内同来平山中工委开会为盼。”这样,陈毅、粟裕就于4月25日晚从濮阳出发,4月29日到达平山县西柏坡中央工委驻地。
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在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召开,会议由毛泽东主持,主要研究如何发展战略进攻,加强对华北、中原解放区的领导,以及夺取全国胜利的各项准备工作。会议在听取了华东野战军负责人陈毅、粟裕的汇报后,研究了粟裕提出的华野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建议。中央书记处讨论后决定,在既定的战略方针不变的前提下,采纳粟裕的建议。这就是中央书记处会议作出的重要决策,史称“城南庄决策”。
城南庄决策确立的集中兵力在中原战场上大量歼敌的作战方针,指导我军连续取得了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的胜利,为把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顺利发展到战略决战阶段和战略追击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人民日报》的发源地—中国红色新闻的摇篮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第一大报。追根溯源,《人民日报》的发源地就在阜平县。
1937年秋,罗荣桓先期开赴阜平。不久,阜平县中国民族革命战争战地动员委员会成立,王平任主任。动委会宣传第一大队队长袁同兴针对当时宣传材料缺乏的问题,建议王平创办一份报纸,以加强抗日的宣传鼓动工作。建议很快得到批准,成立了相应机构,报纸命名为《抗敌》(几期后改称抗战报)。社址设在县城关帝庙简易师范内。社长由阜平县动委会宣传部长赵炯心兼任,袁同兴任总编辑,编辑有李景波、李树桥、孙棣生等五六人。赵昆岗负责刻蜡纸和油印。《抗敌》开始是三日刊,每周出版两次,每次油印八开纸两张。
1937年11月18日,晋察冀军区机关从五台山移驻阜平,因工作需要,《抗敌》全体移交给了军区政治部,包括设备,人员等,袁同兴继续担任总编辑。1937年12月11日,《抗敌报》在阜平县城关文娴街正式创刊,报头由舒同题写。发刊词由袁同兴起草,邓拓修改定稿。《抗敌报》隶属军区政治部领导。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兼任社长,沙飞任副社长。报纸为三日刊,用黄毛边纸石印,四开单面印两个版,每期发行约1500份。
随着敌后抗日斗争的深入,迫切要求加强党的舆论宣传和理论工作,及时正确地传达、解释党的路线和政策,指导群众的实际斗争。1938年4月,《抗敌报》划为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改由邓拓任报社主任,并调侯薪(1926年入党、北平中国大学学生、曾任中共阜平县委书记、县长)协助邓拓管理报社。自此,《抗敌报》实现了由县报向军区大报的转变。
1940年11月7日,《抗敌报》从457期更名为《晋察冀日报》,由隔日刊改为日刊。以毛泽东的手书字为报头。此时,报社人员已增加到300人,社领导由主任制改为社长负责制。发行量增到21000份。先后成立了三个印刷厂,分别印刷报纸、刊物、书籍等。1948年6月15日,《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人民日报》延续至今。所以说,诞生在抗日烽火中的阜平油印报《抗敌》就是《人民日报》的源头。
中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诞生地
《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载体,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展现,是对20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就诞生在阜平县。
在福州市邓拓故居纪念馆珍藏着一部精装本《毛泽东选集》,蓝色缎子封面,五卷合订。扉页印有毛泽东的肖像,下面是一行铅字: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第二页上方印有“毛泽东选集”,下方小字印有“晋察冀日报社编”。印章诉我们,书的主人是《晋察冀日报》优秀记者、革命烈士——仓夷,钢笔写有“1945•6•于晋察冀•阜平县,雷堡村”。
雷堡村是我县史家寨乡的一个小村庄,当时的晋察冀日报社机关就驻在这里,军区司令部就在它南边三里的庙台村,距离当时的边区政府所在地家北村,也只有一里地的路程,当时村里很热闹,被人们称作“小北京”。在雷堡村八亩台上的后山里,茂密的植被掩蔽着近二十多个窑洞,现在很多已经坍塌。1944年4月,就在这儿的一个窑洞里,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向报社的主要负责同志宣布了一项重大任务——编印《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选集》的印刷过程中克服了种种困难。为了避开敌人的搜捕,专印书刊的印刷二厂设在城南庄的马兰村。这里十分偏僻,当时仅有十几户人家,交通极为不便。在邓拓的领导下,报社自力更生,办起了手工造纸厂,用稻草、麻绳造纸。没有油墨,就发动老乡把家里的猪油和锅底、柴草烟灰集中起来自行熬制。终于,在1944年9月,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在马兰村出版了。
《毛泽东选集》第一批印刷四千册,并多次重印,分发到各地,成为武装中国人民的强大思想武器,指引着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聂荣臻在《回忆录》中称赞说:“第一部《毛泽东选集》是全国第一本系统编选毛泽东同志著作的选读本,为传播毛泽东思想做出了贡献。”
阜平,这块红色的革命圣地,这块红色的热土。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革命老区阜平检查指导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指导下,阜平县成功举办了纪念全省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为继承传统,弘扬伟大的晋察冀精神,1972年,阜平县委、县政府依托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建立城南庄革命纪念馆,198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纪念馆被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为阜平加快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政策支持;河北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的“大西柏坡”战略,为革命老区阜平带来了发展机遇;保阜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西阜高速公路动工修建,为阜平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迎来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2012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到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抵达阜平县后,习近平连夜听取了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汇报。他表示,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大家一起来努力,让乡亲们都能快点脱贫致富奔小康。